陶艺的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21-07-01

1182

分享至:

时间:2021-06-24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这里强调的“进入"是一种自身文化姿态的主动进入,是外来文化被吸收、接受并被认同的进入,是高等陶艺教育在普遍实施的人才战略进入,也是陶艺从其他艺术的夹缝中崛起的进入。回顾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这几年,大的难度依然是陶艺文化身份的确立问题,而非中国陶瓷身份的认同问题。因为在传统陶瓷领域中国的“话语权"是世界公认的结论,而中国陶艺(现代陶艺或者当代陶艺)的“话语权"却微乎其微。如何来看待 “陶艺文化身份"的问题,我想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认识:  

一,中国陶艺文化在陶艺文化背景下所保持的唯壹性。离开这个唯壹性,中国陶艺的发展就无法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血脉联系与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与世界陶艺的发展所保持的距离性。这种距离不是隔阂、矛盾、落后、敌对以及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性,而是一种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我们既要在创新意识上保持与世界陶艺文化发展的同步性,也要抓住机遇寻求进步并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  

三,陶艺自身语言的边缘化要有界限性。如今,各种陶艺作品在一味“求新猎奇"的创新旗号下,不断在综合材料上加以改良与创新,作品的韵味(泥味、火味、釉味)逐步淡化,创作内容与形式均背离陶艺本体走向陶艺的边缘,模糊的陶艺发展语言将导致陶艺这类文化体系的崩溃与瓦解,这也是陶艺文化身份的底线。    

关于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自身文化位置与文化身份问题,是认识、理解现代陶艺文化的关键问题,是宏扬传统陶瓷文化、推动当代陶艺发展的焦点问题,在当前中国现代陶艺文化机制的转轨时期,更应该加强这类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总结分析中国陶艺发展10余年的状态,以下问题值得商榷与改革。主要论述如下:  

1,现代陶艺学术位置的确立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重视不是一种简单的会组织的确立,而是应该在主流整体文化框架体系中的位置确立。目前对于现代陶艺文化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薄弱阶段,对于现代陶艺文化的认识也存在片面性与局限性。不仅在导入西方陶艺文化的研究上缺乏学术针对性,也在陶艺文化发展的梳理工作上缺乏应有的战略。加大该学科的建设力度与研究力度,是目前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传统陶瓷文化积淀深厚的国 家,对待现代陶艺的研究应该多角度、多学科、多形式的大力开展,对于当代生活状态下的陶艺文化发展,应积极倡导、实施新陶艺文化发展理念。  

2,展览机制缺乏应有的机动性。在近十年来举办过若干次陶艺展览,从展览形式和内容来看,虽显得单一,但影响其效果的主要原因依然存在于展览机制上。比如没有固定的陶艺交流展览场所和展览策划机构,没有专职的陶艺策展人和推广陶艺文化公司。例如以对现代陶艺展览较为关注的广东美术馆来说,从整体陶艺展览策划、推广活动、陶艺文化研讨等方面来看,其活动影响力及其展览效果仍然局限于圈子内部的一种交流和思想碰撞。问题存在于多个领域,比如传统陶瓷展览馆和收藏的展馆很多,但具有传统陶瓷文化创新性质的策划展览、陶瓷主题性质的展览以及收藏的展览策划和活动基本没有。从中可以发现陶艺(或者陶瓷艺术)策展人的缺失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推广、现代陶艺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强化独立策展人的地位以及陶艺策划活动、展览活动的广泛性。“独立策展人所推动的艺术应该是带有前卫、探索、实验的性质,而且是尚未受到大众惯常的传统审美思维方式完全理解和支持的社会工作,从而才能从边缘到主流的过程而具有挑战性、实践性和建构性的价值。"(冯博一)本土独立策展人的需求与国外陶艺独立策展人介入是开展陶艺文化展览交流与学术交流的前提,在展览运做上要从陶艺发展的视角去规范各项活动。交流平台需要更优 秀的陶艺家的作品介入,需要更多陶艺理论家的建设性批评意见,需要跨国陶艺组织通过“官方"或者“非官方"的机构的协作,开创广泛、多样的陶艺文化交流绿色新通道。目前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均有较有影响的大型陶艺展览与学术交流活动,而中国在十余年的陶艺文化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却没有借鉴、开展此类性质的策划展览和学术活动,严重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速度,也无法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直接与陶艺家组织建立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机遇。这样看来,当前与国外著 名陶艺策展人的合作就显得迫切。  

3,陶艺评选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目前陶艺发展方向的迷失与紊乱。目前陶艺评比由于介入展览的资金及其机构的多种原因,策展人的独立性得到诸多的限制,没有独立的学术策展空间,导致展览评选上存在很大的弊病。奖项的评选缺乏客观依据,缺乏学术导向,直接导致了评委、评选机构、组织结构、协办机构、陶艺家群体的盲目聘选、评选、组织、创作、参展以及懈怠的种种情绪。学术上的展览要在学术层面上加大公平力度,对于长期从事该学科的研究者来说,奖项背后可能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优 秀文化的推广,一种学术上的高标准的规定与规范,一种正确的文化发展导向。加之其他会对于陶艺作品的评比接受,策划缺乏主题的针对性,展览多、作品杂、评选乱使得创作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大为降低。陶艺展览逐步沦为一种证书、奖项的堆砌,评选的政治性倾向远远高于学术性。地方陶艺会更广泛的开展各种陶艺学术活动,将陶艺文化更具体的介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地方陶艺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将陶艺文化与生活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展现陶艺文化在居室设计、环境空间设计中的亲和力与视觉魅力。 

4,陶艺(陶瓷)的评选缺乏应有的道德、学术标准,评选机构泛滥。各类会的评选不仅使陶艺(陶瓷)文化研究丧失了应有的学术地位,也使得陶艺收藏市场风险莫测;目前的陶瓷工艺美术师的评选越来越多样化,各种会和组织均在评选的旗号下变相的获取利润。陶艺(陶瓷)是民间组织对于长期从事陶瓷创作的群体在工艺、学术、威望、德品等方面认同的一种称号。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组织结构和陶艺工作者开始借这类旗号大做文章,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导致真的陶艺市场丧失。目前,当务之急是重新规范评选机制,还陶艺(陶瓷)一个清净的空间。  

5,学院派陶艺文化身份的确立,意义上推动了陶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为高等陶艺学科建立了应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也导致大量高质量的陶艺创作群体过分集中,原有地方陶瓷研究所等机构人员力量的削弱。中国大量民间陶瓷产区文化资源优厚、市场前景强,中国的国情更需要陶艺文化切实的介入生活,介入市场,介入工业文化的产业链改革上。地方研究人员与院校研究人员的过分分割,为中国陶艺发展带来了局限性。过分集中的院校学术研究导致无用学术研究的泛滥。而地方研究人员的削弱为科研在实际应用领域上的创新与推广带来了无法挽救的损失。 

6,批评的缺失,导致目前陶艺展览及其各种陶艺活动的寂静。一团和气、平均主义的倾向为陶艺的发展制造了一层层的迷雾。新观念、新思维的形成得不到重视与推广,缺乏竞争机制与斗志。陶艺批评体系需要介入整个中国陶艺发展的进程之中。只有客观的批评以及规范的批评性机制介入,才能确定整体陶艺学术及其陶艺市场的活跃性。缺乏批评意识的展览活动,无法刺激陶艺文化的成长,也无法在发展过程中总结有益的经验、吸取落后给予的惨痛教训。建立应有的陶艺批评理论体系,要求批评家介入各种陶艺展览与活动,整合展览信息、反馈意见以及促成各种配套机制的建立。批评要敢于引导展览、推动展览、完善展览、规范销售渠道。以现代陶艺文化的语言特性,形成具有当代文化特征的陶艺语境。  

7,陶瓷经济学的研究与开发缺乏人才的疏导。目前不仅陶艺市场没有真的经济人才疏导,同时在院校、企业、展览机构、收藏机构等环节上均缺乏陶瓷经济学科体系的人才机制引导。将经济学学科的知识尽快的导入陶艺文化发展轨迹上来,为陶艺市场的正常稳定发展带来规范性与约束力;健全的陶艺市场需要一种文化体制的引导与制约,也需要市场文化的自主觉醒。经济学科的知识纳入陶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而是包括工业领域、民间陶瓷产区领域上的大陶艺革命时代的开创与建立。  

8,陶艺文化逐步高~端化、学术化以及纯艺术的创作倾向意义上为陶艺更广泛的介入生活制造了观念上的麻烦。倡导新陶艺的发展理念。鼓励陶艺创作群体对于新材料、新观念、新手段、新工艺、新视角、新形式、新媒介的实践。传统陶瓷文化在当代需要新文化、新生活创作理念的注入。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需要一种成熟的展览机制、更多的独立陶艺文化策展人、展览场所、公正的评选程式、开放的院校教育、建立陶艺文化交流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创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上述问题的切实解决不仅是基于中国现代陶艺的位置与身份问题的思考,也是为解决中国陶艺大市场发展而制定的有机策略。



上一篇:中国陶瓷,源于自然的艺术瑰宝 下一篇:陶瓷工艺返回列表
扫码查看更多
come-here come-here